很多人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上说是全球经济过度失衡引发的。我个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多种深层次原因造成的,失衡并不是危机真正的根源。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人类逐利的本性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造成局部或更大市场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从而造成大大小小的经济金融危机。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特别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会加重这种局面,最后形成全球性经济危机。
二战之后,东西方阵营长时间的经济对抗和经济分割,使得两大阵营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出现了巨大反差,这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带来的威胁远远超过了今天经济失衡的影响,这也是其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当今经济失衡的重要背景。
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重建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冷战使全球经济增长受到了限制,20世纪60年代末滞胀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拉美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推动改革开放,为发达国家资本和产能的转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其解决了产能和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化解了可能爆发的经济金融危机,也推动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此后20年,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后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冷战导致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经济极度失衡的局面得以缓解。但在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的产能和货币投放也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放大和积累,为危机积蓄了更大的能量,最终爆发了全球危机和经济衰退。
今天,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折期。
第一,全球分工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分工格局已由过去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单相、垂直的分工向目前双向的、水平分工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
第二,记账清算模式的发展。当今投资和贸易等经济往来的清算中,现钞的清算日趋萎缩,而大量的则是通过清算机构进行记账清算,记账清算和信用派生使货币发生裂变,很容易造成货币的过度投放,导致流动性过剩,催生过度负债和过度金融创新,使得货币总量难以控制。其中,记账清算产生的外币储备自动倍增流动性的机理值得高度关注。在记账清算过程中,国际储备货币的实物并没有真正转移,只是通过银行以债权债务增减的记账方式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货币持有者的资金量并没有减少,却增加了外汇储备国家的流动性,这会倍增全球的流动性。
第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以来,美元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变成了纯粹的信用货币,使投放不受实物的价值约束。国际贸易失去了自动调节重回平衡的机制,这也加深了全球的经济失衡。
第四,政府救市。每次面对危机,政府都会采取措施进行救市,而各种救市的措施本质上都是扩大投放,从局部和短期来说,这确实有利于避免经济社会严重动荡带来的后果,但实际结果却是扩大投放容易,收缩投放很难面对消费刚性和争取选民的需要,各国政府在危机过后都很难实施收缩性货币政策。从全球和历史角度来看,这往往使危机的根源难以根除。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全球的治理,第一,主要经济体需要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甚至要推动体制机制和生活方式的改革。第二,需要全球统一控制货币的过度投放。一是加强货币总量的控制,现在各种监管的重点都落到了金融机构身上,但是对货币总量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合理的界限,货币总量不控制好的话,问题会继续发生。二是合理控制一下央行的外汇储备。建议正确界定央行外汇储备作为货币投放储备物的合理界限,并加以有效控制。第三,经济增长不能单靠增发货币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还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和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市场进行自我新陈代谢,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避免大而不能倒,才能实现经济真正增长,加快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的建设。第四,发挥IMF、G20等平台的国际治理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都已经显示,经过30年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走过头了,世界已经进入重大调整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世界需要变革。但是也要看到,与冷战结束前的状态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问题仍属于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担当,用新思维开创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