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到11日,当2013年度CES(消费电子展)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三星、索尼、松下、华为、中兴、联想们做客美国市场的时候,美国本土的主流电子企业却远赴东方Google董事长施密特彻底顶着美国政府的压力到朝鲜访问,苹果CEO库克则来到中国,前期大肆宣传的微软都没有专门的展台,把这个位置让给了来自中国的海信,而是在三星柔性屏的无限风光下挤了一席之地。
亚洲企业向西,美国企业向东,欧洲企业已经淡出这个舞台。
西行与东游的对流
这不禁让人疑惑,CES不是正在成为亚洲展吗?没错,如果从参展的主流厂商看,确实如此,而且基本可以看成中、日、韩三国展+美国芯片展包括高通、Intel、英伟达、ARM等厂商。而美国本国的品牌厂商,其实才是全球最强大的,包括微软、苹果、Google、Amazon和Facebook。
因此,虽然站在CES前台的主要是亚洲厂商,但是,在这些电子产品的里面,从OS到芯片这两大核心模块基本都是英美的某种程度上,就算是三星也不例外,其手机芯片也是基于ARM授权的。
这反映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产业链分工趋势:制造环节重心已经基本在东亚三国,其中包括掌握核心零部件的韩国、日本,也包括掌握代工核心技术的中国台湾,以及在中低端制造领域不断爬坡的中国大陆;在芯片研发、软件特别是OS领域,美国的地位甚至比过去还要强大;而成本高企、软件薄弱的欧洲,在诺基亚、意法半导体衰落之后,只有ARM占据了一席之地;至于其它大洲的消费电子产业,基本都在打酱油。
如果考虑到整体产业环节中的营销、品牌等环节,美国和亚洲则平分秋色,高端市场必争美国,低端市场必争中国。因此,不用奇怪,亚洲企业都要到美国显示其挑战高端市场的实力;而苹果关心的是,如果推出iPhone Mini,是否能在发展中国家占据一席之地!至于它们自己的发布会,早就是行业盛事,何须CES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ES展不过是一个次级舞台,由美国的市场影响力搭台,亚洲制造商唱戏,在硬件上领先的亚洲厂商和软件领先的美国厂商共同演绎的一个双簧。而在这个双簧的舞台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中日韩三国企业之间的角斗:在手机市场上,韩国三星绝对领先,中国厂商量大利薄,日本厂商几乎只剩索尼苦苦支撑;在家电市场上,韩国三星、LG占据两强位置且盈利较好,日本龙头企业索尼、松下和中国龙头企业TCL、海信、格力等销量相仿,但是长期亏损;而在日本的传统强项相机领域,在全球仍无对手;在PC领域,联想、ACER、华硕和美国正在不断主动退出该行业的惠普、DELL不相上下,平板电脑里没有参展的苹果一家独大、亚马逊和三星紧随其后……
换言之,CES展基本可以看成是亚洲硬件展+美国软件与芯片展,硬件商西行、软件商东游的对流颇具象征意义。
对流背后的突围与退守
除了这个明显的对流趋势之外,一个比较难发现的对流在CES同时上演。一方面,我们看到高通、Intel、英伟达这些芯片企业变得越来越性感,日益像消费电子厂商那样进行营销宣传;一方面,我们看到消费电子厂商本身乃至整个产业,都正在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不断比拼谁的屏幕更大、谁的CPU核最多、谁的口号喊得最响……乃至很多基于Android的厂商,如果一次不说在其上进行了几千个改进和优化,都不好意思出来吹牛。
擅长技术的在玩性感,擅长性感的在忽悠技术,它们对流什么?当人们不断在比拼硬件规格的时候,往往是创新的瓶颈期,而且基本都会导致价格战。在电视、PC、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领域,早已屡试不爽……这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或者说产业从蓝海向红海快速演进的过程中,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种是突围者,一种是退守者。
所谓突围者,就是勇于突破技术瓶颈、市场瓶颈,取得重要突破的创新者或者新市场开拓者。典型的如三星,推出柔性屏,可能成为未来重大的行业变革者;非典型的如联想,推出二十几英寸的平板电脑,希望重新定义市场。
所谓退守者,技术在这片红海里,掌握了某个产业环节的主导权,在技术、品牌或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借此收获现金奶牛,图谋新突破的厂商。典型者如Intel,在移动通信领域迟迟没有打开局面、PC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依靠CPU领域的垄断性地位获得较高利润,伺机发力;非典型的则如三星,在OLED、闪存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其手机制造环节未必非常赚钱,但是部件利润极高……
此时,最悲催的是那些进无可突围、退无高利润产业环节者,这些厂商中的低端者很难不陷入中国家电业曾经走过的价格战泥潭,高端厂商也将陷入日本消费电子的普遍困境。
最终,市场上只有掌握了平台且市场占有率足够高的OS厂商如Google,掌握了核心部件或某个产业链环节的三星、佳能、台积电可以获胜,其它厂商都是一拨拨的淘金客,好运者少,殒命者多。
- 更多相关内容
- 2013CES双面镜:“对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