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往盛行的网络关键词、域名诈骗又演变出新的花样。北京一家公司以工信部、商务部的名义,打着“两化融合”的幌子开展会销,邀请企业负责人到会购买互联网资源。这些披着“全网唯一”、“独一无二”的关键词或二级域名,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几乎毫无价值。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大范围普及的今天,“域名诈骗”仍然有生存空间,反映出很多人“经常上网却不懂网络”的现实。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达到482万个,年增长14.1%,对域名的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随着我国“互联网+”进程的加深,有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希望借助域名提升其影响力。谁都希望有好名字,这也可以理解。
其实,购买域名并没有多么“高大上”。网上域名购买渠道非常多,借助相关的网络平台,点击一下便可轻松完成一个域名的购买,与网购没啥区别。
事实上,好的域名与企业收益并没有直接联系,不法分子的欺瞒手法也正是抓住一些企业“不懂行情”来钻空子。随着顶级域名注册需求的持续增长,基本上好听的域名都被抢注一空,字母少且意思明确的域名也非几万就可以轻易购买。同时,对于经常上网的人而言,二级域名基本上与“非主流网站”画等号,没人关注又何谈收益?
然而,近期多份关于网络诈骗的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安全形势很严峻,一些受害者网络基本常识欠缺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域名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再度泛起,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铺开互联网基础知识教育,让用网的人真正识网、懂网。首先应增强民众了解互联网安全知识的主动性,通过警示教育,引导民众自觉关注最新的互联网安全动态;其次,要扩大互联网基础知识教育的范围,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适用性强的安全教育。
在网络时代,执法机关、互联网企业、民众与犯罪分子之间的暗战从未停止。普及网络基础知识,加强民众防范意识,至少可以压缩“低水准”诈骗手段的生存空间,抬高网络安全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