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经济体结束了口水加息,以更为实质性的行动演绎货币正常化进程。美联储加息三次,并于去年10月启动缩表;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延长量化宽松9个月的同时,计划于2018年1月开始减少国债购买规模,向货币政策正常化靠近了一步;加拿大央行七年来首次上调基准利率,英格兰银行也宣布了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并预计未来三年利率将逐步上涨;韩国银行也加入了加息行列。进入2018年,预计发达经济体将维持目前的收紧节奏,货币政策仍有诸多看点。
其一,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现象将得以延续,这将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提供良好经济基础。
多个国际组织的报告显示,多年来全球经济首次出现罕见的同步复苏现象,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在发达经济体中,经济增长也变得更为平衡,美国和欧元区的增速接近,日本尽管仍然落后,但差距正在缩小,并处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长的复苏阶段。新年伊始的首个重要经济数据制造业PMI已经公布,欧美日表现不俗,欧元区达到20年来高点。
这种趋势将在2018年延续。最新的经合组织先行指标显示,经合组织国家的先行指标稳定在100.1,已经连续八个月达到或超过100,这预示着,进入2018年头几个月全球经济将继续以更快速和更平衡的状态增长。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达到3.2%,是过去两年多来GDP增速首次连续两个季度维持在3%以上。美联储近期公布的经济预测显示,今明两年美国GDP增速均为2.5%。
其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很难说已经进入一轮全面的紧缩周期,但是超级宽松基调在发生逆转,利率水平抬高。
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按计划至少还要持续九个月,而日本由于通胀未能跟上,难以和量化宽松告别,因此,年内看到美欧日或者美欧同步调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但总体而言,这些经济体的货币松紧取向的一致程度已经大大提高。数据显示,去年9月以来,全球国债收益率近乎持续上扬,负利率债券规模则持续萎缩。
需要注意的是,与前两年不同,在全球经济协同复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资产价格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下,2018年出现温和通胀风险上升。英国去年加息主要为应对通胀过高,彭博大宗商品指数自去年6月来上涨了12%,而美国去年12月ISM制造业价格指数从11月的65.5上升至69。
其三、货币政策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中“放水”的单一功能将逐渐改变,预防通胀、滞胀选项浮现。
2016年的G20峰会提出运用多种政策组合来提振经济的主张,出台更多财政刺激措施,配合结构性改革的呼声更为响亮。尽管施展空间不大,但财政政策仍在试图积极介入,形成对经济复苏的支持。美国已通过税改法案,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也有意效仿。同时,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加速结构性改革的呼声也渐高,未来多种政策组合提振经济的特点会更明显。货币政策本身的作用除了支持经济持续复苏外,在不同国家还兼具防止通胀过热或预防滞胀的作用,这和在全球通缩阴影下货币政策全力“放水”的单一功能已截然不同。
面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仍需积极防范力度逐渐增强的外溢效应。IMF去年12月指出,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在今后两年内可能会使流入新兴市场的证券投资减少。在本轮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中,中国的资本流出量占GDP比重小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可继续在稳健、审慎基础上,灵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