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最新报告加深了人们的这一印象。9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题为《2018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2年,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遥想当初,蒸汽机发明后,大批产业工人占领工厂、打砸机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钢铁怪物抢占了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失业。同样,汽车面世时,遭到马车夫的广泛抵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机器换人”?有研究认为,目前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占到当前工作的29%,但4年后预计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将多达42%,机器替代的人类工作越来越多了。
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人工智能在替代就业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替代效应,以自动化替代人类就业,同时也通过收入效应创造新的就业。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还会催生很多新兴行业,带动相关领域的用人需求。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但业界公认至少有两项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即复杂决策和情感交流。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和创造,会带来用工结构的变化,产生就业岗位的净增加。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4年,人工智能将创造的就业岗位高达1.33亿个,即净增加的工作岗位达到5800万个。无独有偶,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未来20年人工智能、无人机及自动驾驶汽车等相关技术,将大幅提高中国的GDP,使中国净增加就业岗位超过9000万个,其中服务业增加的岗位最多。
可见,担心人工智能抢走饭碗,恐怕是杞人忧天。科技发展的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帮助、协同人类。机器与人类之间的劳动分工不断发展,提醒我们要利用经济加快增长产生的收益开展再培训,建设强大的社会保障网,降低技术发展带来的失业成本,同时也提醒人们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能,保持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全社会享受到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的潜在效益,真正让技术进步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