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智能制造风生水起 “大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 佚名 2019-10-23 12:25:16
10月19日,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落幕。3天时间里,全球大咖云集,各类新技术、新概念亮相,一时间热闹异常。南京同尔电子科技总经理...

10月19日,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落幕。3天时间里,全球大咖云集,各类新技术、新概念亮相,一时间热闹异常。

南京同尔电子科技总经理顾坤作为参展商全程参会,在看展中感叹行业巨变之余,也心藏忧虑:展会上至少十几家企业都在做机器人演示,是否有些“同质化”了。

顾坤的担忧不无道理。记者采访发现,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实现工业智能化,还需走出误区,突破一系列瓶颈。

避免同质化,寻求“精益生产”

“现在发展智能制造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同质化或趋同化现象,比如说机器人项目,不少三线城市也在上。”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张彦敏忧虑地说,我国现有机器人园区和企业数量非常之多,如果产能全部释放出来,将远超中国市场的需求。

企业也有同样的忧虑。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总裁石安苦笑说,发展工业智能化,首先要学会“爬”,也就是最基本的自动化跟信息化;然后才能“走”,就是数字化;最后到“跑”——智能化。目前一些企业尚不具备“爬”的能力,要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企业发展路径要想明白。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制造委员会主席倪军认为,目前,传统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方向性困难来自两方面:一是生产、管理、人员体系及供应链管理比较陈旧;二是面对大量数据无法有效整合。

“在智能制造方面,不赶风头,抓‘准’抓‘久’,走出自己的路。”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介绍,欧美日等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率都在50%以上,徐工国际化率只有30%,要更加贴近对中高端客户的认知、理解以及服务,通过智能化打造服务型制造,弥补国际差距。

在一个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如何促进标准化?

“精益生产”概念应运而生,即在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把整条产业链打通,做更长远的铺垫。所谓“数字孪生”,通俗说就是和现实工业生产相对应的数字形式,小到零件大到工厂,都可在系统中进行仿真和模拟。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对“精益生产”的认识很有限。数据统计,全中国制造业中非生产人员大概有4000万人,其中只有2.5万人左右理解并专注于“精益生产”。

规避“脱实入虚”,关注核心技术

“脱实入虚”成为另一个隐忧。很多专家认为,过去强调“虚”的“智能”,但智能制造的落脚点终归在“实”的“制造”上,信息技术必须和制造紧密结合起来。

“不要只关注整机、整车、整线,智能制造还是要关注基础,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张彦敏举例说,“不能数控机床搞出来了,零部件还是买来的,这样是不能持久的,还是个‘空壳’。”

还有专家提醒,注重系统智能化的同时,也要关注核心技术。

“作为智能制造三大技术之一的传感技术,既是智能制造的基石,也是中国智造的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一个机器人里面,平均要用100多个传感器,一辆好的汽车里面有200多个传感器,随着智造的提档升级,传感器小型化、集成化势在必行,微小型传感器必将是未来的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原司长张相木建议:“不要在落后的制造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制造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搞智能化。”

切勿“思维固化”,创新应用场景

拨开迷雾,智能制造未来有哪些趋势,又该如何应势而为呢?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发布《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据预测,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人机共融、虚实结合等成为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趋势。

大规模定制、开放式众包、共享制造、远程运维……一批新模式、新技术从概念到落地,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带上VR眼镜,跟随提示“选择您喜欢的车身颜色、内饰”,体验者顿时“坐”在理想车型中。这是目前汽车行业基于“虚拟现实”场景,主推的用户个性化定制模式。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C2B项目经理邵鑫介绍,去年公司个性化定制汽车销售约13万量,预计今年会大幅增长。不久前,“共享工厂”南京合利菲翔数字工厂项目在南京落地。

长春合心科技集团董事长胡天伟介绍,电气盘柜是电力企业用量很大的配套设备,以前有的电力企业靠自己开生产线生产,有的委托散落在各地的代工厂加工,不仅效率低,标准也难监控。现在通过“共享工厂”,企业可以只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销售,把制造交给“共享工厂”,效率比传统制造提升4倍左右。

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提醒,制造企业人士要“思维进化勿固化”,把产品置身于应用场景中。同时,不要因为重视数据而迷信数据,不要迷信自动化、智能化而忽视了智能时代的匠心。

不搞“单兵作战”,参与智造协同

今年年初,“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彰显了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决心。

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强省,江苏面对智造转型新机遇,又该如何发力?

国务院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认为,当前,江苏发展制造业拥有基于完整产业体系与配套能力的产业生态优势、基于人口规模大和消费持续升级的市场优势、基于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优势等。未来江苏还需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制造与新兴产业发展。

菲尼克斯电气已在江苏扎根多年,集团CTO董事会成员罗兰德本特建议,江苏应加速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隐形冠军。

“当前,发展智能制造谁也无法单兵作战。”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联盟首任轮值主席徐洪海表示,地处中国智能制造第一梯队的长三角地区,是江苏的另一个优势。江苏有超过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涉足人工智能研究,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那么,江苏如何参与并推动长三角地区未来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薛一平建议,除加强政策机制协同外,还需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资源协同、人才协同和对外协同。

不过,美好的合作前景背后,长三角地区也存在领军企业尚缺乏一流国际竞争力、规模以下企业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不高、智能制造应用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和集成服务商“轻资产”属性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特定需求等问题,亟需未来更良性的机制来一一化解。

编辑:宋含怡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核心技术  工业智能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