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大模型爆火,带动算力需求猛增。业界开始关注,致力于我国算力一体化布局的东数西算工程进展如何?
“‘4+4’的枢纽布局放下去了,地方政府、三大运营商和一些央企也都开始行动了。”9月11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评价,“4+4”枢纽节点的试点建设是东数西算的主要成效。如若进展顺利,该试点经验还将在东北地区、长江经济带复制。
与此同时,他认为,东数西算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政府间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与碳排放目标之间的矛盾。下一步,需要完善跨节点的系统性硬件基础建设,形成数据中心的统一建设标准等。
东数西算成效初步显现
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类似,“东数西算”也是国家层面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简单地说,就是把东部庞大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协同联动,解决我国东西部算力供需不平衡问题。
据石勇调研,东数西算工程尚处于“4+4”枢纽节点的布局建设中,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成效。
所谓“4+4”,即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8大算力枢纽根据定位分为两大类,其中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4个节点则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
“比如,上海电价在一度电一块钱左右,内蒙古大概是2毛多。如果把上海的一些冷数据放到内蒙古去处理,就要绿色得多。”石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4+4”布局有助于全国范围数据中心形成一体化格局,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在他看来,东数西算布局尤其是数据中心一体化的成效已经逐渐显现。以川渝地区为例,已经在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在试点跨省就医住院免备案,目前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主城区及区县也已实现了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码通”,这些都是基于两地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的建设。
推进须统一标准、厘清机制
东数西算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实际操作依然面临很多实实在在的挑战——
“上海的数据怎么放到内蒙古去,是不是一定要牵专线?还是可以通过光盘的形式存过去?这些都是遇到的很具体的问题。”
其次,政府间也存在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与碳排放目标之间的矛盾。
上海把数据放到内蒙古,能不能用内蒙古的双碳指标?上海使用指标付不付费、付多少?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尽管如此,石勇断言,这项系统工程势必会逐渐铺开。“没有东数西算,中国的算力资源将来很难协调一致,绿色发展也不可能了。”他透露,“4+4”模式试点如若顺利,相关经验做法也将在东北地区、长江经济带继续复制。
当前阶段,应该如何加快推进东数西算?石勇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完善跨节点的系统性硬件基础建设;形成数据中心的统一建设标准;构建算力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创新体系;同步规划节点地区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
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四重关系,“把机制梳理好,才能保证这样巨大的系统工程能够往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