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的领先地区,连续3年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对标2025年年底前再新建200家智能工厂的目标,上海将继续强化智能工厂建设,扩大产业生态,完善政策工具箱。本市昨天举行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总结前期经验,提炼智能工厂建设的“上海方案”,并对今年工作进行部署。
荣膺智能制造“双料冠军”
智能制造是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一环。目前,上海已将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过去3年,上海连续蝉联“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据介绍,经过前期建设,上海已累计培育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19家,另有60家单位、111个场景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其中,2023年度,上海新增11家单位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3家单位、62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评工厂数和场景数实现“双倍增”,双双位居全国城市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领域,上海有21个场景入选,同样居全国第一。
智能工厂建设,对提升上海制造业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据统计,全市已建成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同时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8%。不仅如此,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以及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全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此外,在智能工厂建设带动下,上海在相关领域关键装备、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实现突破40余项,贡献新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超300项,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智能工厂建设体系覆盖全市
上海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全市在该领域积极构建相关工作机制的成效。据介绍,目前上海已形成“横纵结合”的智能工厂建设体系,其中的“横向体系”由主要领导挂帅,由10个市级委办局、16个区、3个管委会、8个集团、5个在沪央企构成专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而在“纵向”方面,全市形成国家、市、区三级联动的金字塔形智能工厂一体化培育体系。
结合前几年建设成果,上海在2023年提出要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并明确“20035”的3年建设目标。根据相关方案,从2023年到2025年,全市要新建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3”项工作(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重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重点链主企业智能化)全覆盖,以及“5”个智能制造核心指标(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应用场景推广数、工业机器人产量、智能制造新技术突破数)倍增。
此外,在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下,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也持续看好智能制造,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据统计,基于政府牵头搭建的“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上海已累计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超过500亿元的专项额度。
今年重点推动“五个到位”
根据昨天推进会的部署,今年,上海将继续大力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装备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预计全年将新建智能工厂70家,从而为2025年实现“20035”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操作中,上海今年将以“五个到位”为工作重点。一是“一业一策”谋划到位,将根据具体行业特性,推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二是“一业一专”支撑到位,将围绕全市六大重点产业,组建相应的智能制造专委会;三是“一业一标”规范到位,将支持链主企业制定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指南,带动上下游整体水平的提升;四是“一业一融”服务到位,将鼓励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加强产融合作;五是“一业一群”发展到位,将引导各区彰显特色,以集群式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为支持智能制造领域大力探索产融合作新机制,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昨天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包括上海电气自动化、上海移动等7家智能制造供给侧单位,以及上海银行等5家金融服务机构。据介绍,今后,该联合体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转型等,为相应企业和行业定制“数字化转型+金融”解决方案“套餐”,并形成“一窗受理、一站解决”便捷服务模式。
副市长陈杰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