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持续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了解到,目前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道路测试与示范的车辆近200台,今年,合肥市将全面推进道路测试全域开放,并通过协助智能网联企业开展商业化运营等措施,不断拓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空间。近日,《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引导和规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产业是安徽省、合肥市“首位产业”,合肥市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
现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全部纳入监管
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不少游客都体验过自动驾驶观光车、无人售卖车带来的便捷,这些都得益于园区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合肥市已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合肥高铁南站、合肥骆岗公园等场景推广自动驾驶应用,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白犀牛是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企业之一,该企业聚焦商超末端配送服务,与多家大型商超合作,截至去年12月底在合肥的43台车累计配送订单超10万个,实现了商业化盈利。新石器则主要进行短途运力服务,通过以租代售的形式与部分快递企业合作,截至去年12月底在合肥的90台车已送达快递120万件。
从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了解到,合肥市各类商业化试点车辆已近200台,覆盖了清洁、巡检、配送等多领域。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合肥市政府应当统筹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服务平台,依法采集、监管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实时运行数据,并推动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领域相关数据的互通共享。其实,在2023年1月,合肥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就投入试运营,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的监管。
“截至3月底,平台已接入51家新能源车企数据,涵盖97 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735 个车型、167395 台车辆,合肥市在营换电站实现全量接入。”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运营总监介绍,这是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除了在合肥登记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全部接入平台,进行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路测设备、充换电站等也都进行了接入。“该平台不仅能实现监管功能,数据分析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产业赋能。”
计划:今年全面推进道路测试全域开放
了解到,在去年9月底举行的2023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合肥市正式发布了《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成为全国首个核心区域全部开放的省会城市。根据这一要求,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正在对合肥市可以进行开放测试的路段进行梳理。
今年5月1日起,杭州市开放全市八城区和桐庐城区等共计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根据2023年10月底的公开报道,天津市4个区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支持。
智能网联汽车在进行商业化应用之前,道路测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相关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的路段、区域。同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的路段、区域的开放,以道路测试、示范应用主体申请为主,根据实际需求可扩大至合肥市全域。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运营总监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8月27日,塘西河4.4公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投入试运行,不到4年时间里,合肥市现已开放四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单向 1096 公里,双向 2193 公里。
今年,合肥市将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全域开放,同时,协助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由城市简易路况向城市快速及高速公路等复杂路况开展道路测试等。
探索:协助智能网联企业开展商业化运营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兴产业,目前还存在着技术、商业化应用、测试异地互认等方面的难点。大皖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以上问题,合肥市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注意到,《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支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异地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结果互认。据介绍,合肥市一直在推进这一工作,此前,除长三角地区之外,其他地区通过道路测试的车辆可以在合肥市范围内运营,免去了企业在合肥封闭场地进行测试费用。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运营总监表示,近年来,中心主编、参编了不少安徽省地标标准的制定,比如《智能网联汽车云控互联技术规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等。
同时,对于在道路上进行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要为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的车辆购买保险,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理赔。而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应用领域,“今年,我们会协助一些智能网联企业开展商业化运营,探索解决智能网联企业运营资质、收费标准等问题,比如推动低速无人车企业在环卫、安巡等新场景的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