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王爱民:企业自主开发数字化转型装置及系统的思考
来源: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 北理工王爱民 2024-06-11 16:11:48
撇开基础研究不说,其实大部分的高校还都是工科院校,都是基于已有的科学原理在进行工程实践。传统上大家的认识是高校、公司、企业是在技术能力方面是逐步下降的。也许曾经是这样,但现在可远远未必了。

前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老师说“社会走在了大学前面………”,这个社会主要说的是企业或者说非高校性质的公司。其实一直以来感触就很深,随着近期调研更多的企业,感触就更深了,尤其是自身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更感觉这方面应该再多一些思考。

撇开基础研究不说,其实大部分的高校还都是工科院校,都是基于已有的科学原理在进行工程实践。传统上大家的认识是高校、公司、企业是在技术能力方面是逐步下降的。也许曾经是这样,但现在可远远未必了。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味道。

一是对于业务需求的把握程度。这方面无论如何企业是最占优势的,即使某些企业陷于自身的认识,可能在文字或者语言表达方面,未必那么体系化或者条理化,但他们心里其实是很清楚的,最起码如果外来机构做的东西好用还是不好用,他们是都可以评判的,其实就是最纯粹的用脚投票。很多所谓的科研成果不能够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根源。

二是从技术到工程之间差距其实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对于企业来说,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其渴望程度其实比只是为了做科研的驱动力要大得多得多,并且这是一种天生的内在性。等企业调研或者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就会越发的感觉到自己来做丰衣足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在这种内生动力的驱动下,所谓的高校、公司领先于企业的技术优势。会更快的速度缩减或者消除。

在上述两种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只是借借于外力而是立足于自主自身来开展各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实践,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并且现在感觉到这已经逐步的在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蚕食作为供应商的公司的优势,甚至自己也在逐步的成为对外的技术及其方案的供应商,并且也逐步的形成了向高校叫板的能力。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这样的,但能够感觉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技术范畴其实都处于这个潮流当中。

近期在深圳周边调研了一个企业,就有挺多的事情都是企业自己做的,还挺有意思。这个企业做了如下的事情,印象深刻。

一是有个企业自己开发了智能刀具柜,并且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已经向外销售。

二是自主开发了基于AGV的物流控制系统,就用磁条导航,控制好路径方向,不讲究那么多智能性的东西,比如激光SLAM等,但是用的很好。

三是对工段或制造单元的规划与运行管控,有着清醒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周转及自动上下料。

四是通过与任务相匹配的货架亮灯的方式实现了简单有效的智能货架控制。

五是。自主搭建加工装置(三周)以及附加机器人自动上下料的加工、检测单元。(在现场看到的正在调试,做这个事儿的人应该都是企业的人而不是外人)

六是改变传统的扫工单来提取清单及其物料方式,而是通过具体人员来刷工牌的方式来操作,内在的是实现了任务与工人的绑定。(感觉这是一种大巧不工的人机协同)

再结合之前其他方面的案例。

有个企业不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之类的事情,就围绕着自己最紧缺的需求开展单机自动化:在机床旁边增加一个小型的机械臂,实现自动的上下料,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用于自动上下料的托盘,不需要自动准备,靠人就可以)。这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再比如我毕业的一个学生,毕业到了企业在工作的两年之内,实现了从学生期间抽象技术研究到结合企业需求脚踏实地落地的转变,自主完成了本部门 mes、aps、wms的全套系统开发与落地应用。企业还真是能够塑造人的。

作为高校从事技术工程化的教师,有几个感觉:一是紧迫的危机感,要想办法革自己当前技术路线或优势的命;二是务必不能懈怠对企业需求调研了解和准确把握的这种意识和行动,切忌避免脱离实际;三是改变做事方式,融合高校教师、公司开发、企业落地为一体。虽然上述几个方面,笔者一直在身体力行,但感觉还是应该更加坚持和强化。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刘婧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王爱民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