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价值内涵与评价体系》在青岛正式发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现场介绍报告核心内容。报告首次提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12345”概念模型,并构建了中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五全”评价指标体系。
关成华院长指出,现阶段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强调的是“全域”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即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层面,而是强调将地理空间全域、经济行业全域、发展主体全域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服务、统一运维,实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保障各子系统子维度的可持续与协调统一,让更多、更广泛的城市居民切实享受到城市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成华院长表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应紧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一条核心主线,聚焦人民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围绕“城市数字化升级建设”与“数字化城市全面赋能”两大战略导向,推进城市“数字更新”。在此过程中,应秉持系统观念,坚持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遵循“整体性提升、系统性优化、协同性强化”三项基本原则,围绕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体现“设施建设从单点布局向一体化集成式部署转变、服务对象从典型场景向全领域全场景赋能转变、数字经济提质向全业开放共荣转变、推动机制从单头管理向跨地域跨层级协同转变”的四个转变,以系统性推进“城市数字资源‘全面’统筹、城市数字服务‘全景’覆盖、城市数字产业‘全链’新质、城市数字治理‘全程’协同、城市数字保障‘全项’稳固”的五“全”提升。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12345”概念模型图
报告构建的中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五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城市资源、城市服务、城市产业、城市治理和城市保障五大内容,共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
报告同时提出了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五项建议路径。
一是思想“破冰”,推动数字设施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加快数字设施资源的联通共用,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数字化规范标准体系,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与高效。
二是服务“破圈”,创新数字服务模式,实现服务从“有”向“优”的跨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业务重组、模式创新以及“数”“绿”协同,优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及生态服务,让数字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三是产业“破局”,通过聚焦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密集型领域,增强数字产业发展的热度,同时支持企业数字化创新,打造新型制造模式,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由链式向网状生态转变,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
四是协同“破壁”,打破理念、部门、行业及制度壁垒,推动数字化治理从条线管理向开放协同转变,通过数字化转型牵引制度重构,加速数据要素在多元主体间的可信流通,构建数据空间生态。
五是保障“破题”,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的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体系,强化顶层规划与运维运营的协同性,全面筑牢城市物理与数字空间的安全防线,确保转型过程中的可控、可持续与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