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e领袖】第80期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资深教授、高级工程师郭星明:ERP的底盘的底在哪里?

作者:ENI
摘要:随着ERP的普及,其神秘光环逐渐褪去。大家对ERP的认识也有所不一样。第一,作为一个大而全的系统,ERP的反应不及时。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资深教授、高级工程师郭星明:ERP的底盘的底在哪里?

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资深教授、高级工程师 郭星明

看了几期的《ERP依然是企业信息化乃至数字化的底盘》论,感觉经过20年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人们对于ERP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多年以前的层面上,ERP理论,ERP产品……这才有了ERP是企业信息化的底盘之说。

在此,我先总的表一个态:我是支持“ERP依然是企业信息化乃至数字化的底盘”之说的,但是,前面各个专家的论证,似乎有个先入之见:“ERP是底盘”,然后开始讨论在这个底盘构架上的所有问题。我和大家不同,我首先要和大家讨论的是:ERP是底盘,但这个底在哪里要说清楚,这才有利于后续的一系列架构和实践。就好比高楼大厦的基础要夯好夯实,后面才可放心添砖加瓦,否则就会如前人所说的那样,“七宝楼台,耀人眼目,碎拆下来,不甚入目”啊。

在众多论述中,我认为六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本就想“有话说”,正好ENI经济和信息化网的编辑来电,约我谈谈这个话题,我也就趁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从国家战略层面到坊间论坛层面,原来的“信息化”一词,已经被悄悄地替换成了“数字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有这样措辞上的变化,仅仅是为了“创新”而“创词”么?或者是因为“物联网”的提出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了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

按我的观点,任何数字与字符是由0、1两位二进制数码构成的,数据是有数字与字符构成的,信息是有用的数据。所有学习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人士,都知道这个逻辑:0-1数码→数字与字符→数据→信息。在最后一个跃升上,可能有些人并不明白区别何在,这在过去,似乎并不影响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物联网技术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发现大量的资源表现形态成为根据“协议”从“芯片”取得的“二进制”码,这些码要为人们所用,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路。于是,就开始有了数字化之说。虽然,这样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解释,对于我们讨论ERP的作用,没有丝毫的意义。

我再强调一遍:信息是有用的数据。也就是说数据→信息这个跃升中,数据被加工或者赋予了对特定人们有用的意义,对这些人群来说,数据就成了“宝贵”的信息。

明白了这层意思,那么信息化进入数字化时代,就意味着,人们在讨论ERP作用的时候,需要全面剥离原来附着在数据之上的那些属性,而进入纯粹的数字境界(注意:剥离二字加了着重号)!对此,我曾于2009年,甚至更早至1995年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三元组的模型,即{U,T,P}模型,其中U是业务语词集,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集合;T是(准)三维表,这是个无限循环集合;P是面向T而不是面向U的谓词演算集,这是一个具有操作系统平台跃迁特征的有限集合。(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我在CNKI期刊网中的论文)

这种新思路,对于我们讨论当前面临的许多ERP困惑或难题,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当然,会有专家提出,剥离了意义的信息是数据,而不是数字。是的,前面提到了,数字到数据还有几个跃升阶段,相对于数字来说,数据是有意义的,相当于数码来说,数字又是有意义的,“数”的表现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完成了对人类社会复杂形态的最终描述。在这若干个跃升中,我们仅截取数据→信息这样一个剥离与反剥离的阶段,来讨论ERP的作用,并不影响我们对数据、数字、数码的变化逻辑分析。在特定条件下,比如讨论物联网IOT与企业信息系统ERP之间对接的时候,恰恰就是要完成计量仪表上“数字”这种形态向ERP投料量“信息”这种形态转换跃升。

好!讲清楚了信息化向数字化前进的重大意义在于把种种复杂的业务属性加以剥离而成为一个纯粹的数据,那么,ERP底盘的底就露出来了——中间件。

ERP在早期对业务流程的提升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ERP是企业信息化的底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ERP是在系统层面上,第一次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通了。作为一个all-in-one的平台,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ERP的启蒙和对业务流程的提升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实施ERP,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是业务流程梳理,也就是评估现有流程与ERP的标准流程或最佳实践,找差距。对于找出的差距,不外两个做法,或者改现有流程,或者在ERP定制开发。在早期阶段,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弱,基本上都以第一种为主,以提升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没错,ERP在早期对业务流程的提升作用是不容抹杀的,问题在于,它对业务的提升作用停留在“一次搞定”式的所谓“结构化”生命周期。每一步的分析都要有评估、有分析、有文档,当时的人们就没有想到,这些需求变了怎么办?!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需求变了,就再开发,再维护,没料想,计划比不上变化,中国的市场变化实在是“瞬息万变”,所以,正如六论所说的,ERP的不可抹杀的作用是在“早期”!还可能是一个可怜巴巴的某个“短命”的“早期”!

ERP的窘境在于其封闭性与二开的根本矛盾

随着ERP的普及,其神秘光环逐渐褪去。大家对ERP的认识也有所不一样。第一,作为一个大而全的系统,ERP的反应不及时。近年来,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但ERP基本还是传统的模块,很难直接支持。通常的做法都是二次开发。为了支持业务,二次开发越来越多。但是,因为ERP的封闭性,很多企业很难全面了解ERP的底层设计,从而不得不购买ERP厂商的原厂支持。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ERP厂商会要求企业定期升级系统。每次升级都是劳师动众,大家对系统评估,测试,迁移。

是人都有“过”,二开不是“错”。问题在于ERP整合了大量的业务模式,使得它对于业务变化的敏感度简直就是它的“死命门”。原厂支持?巨额的费用暂且先不论,几乎所有的ERP原厂走的都是行业推广的“来快钱”企业发展壮大渠道,它们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单位相联合,在业务上找到“靠山”,可以帮他们在行业中“成批”地推广,萝卜白菜都到了扎捆卖了,还哪里谈得上个性化?对于用户来讲,一处个性化就是一个百分百的大需求,甚至会使自己的软件投入打了水漂;而对“原厂”来说,只是百分一、千分一的功能乃至BUG,在推销时好话说尽钞票拿到,把自己忽悠得从孙子变成老子就行。要命的是,这样的一种近似滑稽的悲剧,从一开始,用户就被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待得自己做不下去了,人家早已是“明日黄花”“你们怎么不早说”“呃,这个功能要XXX万元”,用户是欲哭无泪啊!

现在,随着业务的细化,越来越多的功能都出现了专业的软件,比方仓储有专门的WMS系统,比起ERP的库存模块,功能更强大,流程更专业。在这种情况下,ERP的很多功能对退化为后台功能,一线员工不操作,不了解,数据都是通过第三方系统接口传入ERP系统。ERP系统沦为财务核算工具。在这种情况下,ERP系统的价值是什么?

众多专门软件的出现,既是软件领域分工细化的历史必然,也是对于传统ERP产品、ERP思路乃至ERP理念的控诉!因为,ERP的“企业资源计划”理念被异化成了“原材料入库——生产制造——成品交库——销售——收款——纳税——利润”这样一个貌似正确的“计划”,又进一步被异化成为“供应科长签字——仓库主任签字——车间主任签字——……”这样的流程思路,再进一步被异化成“金蝶”“用友”“SAP”“IFS”等等一系列大牌小牌的所谓ERP软件。在这样一个貌似产品极大丰富的软件市场上,谁保证能够找到一个能符合“我企业”需要的、“拿来就好用”的ERP产品呢?在上述ERP的理念、思路和产品中,我们试问一下,外加工怎么办?产品退货怎么办?合理避税怎么办?工艺流程倒置甚至循环怎么办?这些“行业化”的软件能够胜任吗?或者反过来,一款几乎具备所有功能的ERP软件,到了用户手中,用户反倒嫌某个流程太复杂了,希望简化,又怎么办呀?

ERP退化为后台功能,是不得已的事,也是值得既往ERP发展史上各位同仁深思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从数字化的层面上,再次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管理资源,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ERP理论、思路和产品么?!

企业服务领域产生了新的专业分工,传统ERP的业务领地被侵蚀

历史是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样的故事。看看汽车行业,开始福特是独立造车,每一个零件都要自己做,但随着工业分工的不同,出现了专业的零件厂商。福特只要关注整体设计和关键部件生产及最后组装,其他部件有大量配套厂商完成。这个合作就是基于明确的接口。

是啊,仅从汽车底盘来看,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福特由自己做变成配套厂商做。事实证明,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那些配套厂商是只做福特的产品呢?还是兼做其他的,比如奔驰、凌志、标致的产品呢?如果只做福特的产品,那福特能够占有全世界的汽车市场吗?福特占有不了全世界的汽车市场,那么别的品牌的汽车来找这些配套厂商,做还是不做?怎么做?

可见,福特做标准,明确接口,没错。但是问题不止于此,打这个案例作比方的专家,看来眼光还是短浅了一点哦。

ERP的发展也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现在的专业分工,出现了一批专注某一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微服务和企业架构让系统模块化和模块间通讯及时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希望不同的厂商一起,可以制定出一个标准,WMS,MES的数据接口规范是什么?这样,不同的系统可以直接交换数据。只要在这个标准下,用户可以任意使用任何系统。只要保证接口不变,系统内功能也可以任意扩展。

这几乎等于鸡同鸭讲的正确的废话。不同系统间的对话当然是可能的,也仅仅是一个可能性,因为里边涉及到的是“不同厂商”的不同利益集团。每一个利益集团在考虑开放这个标准接口时,或者在遵守这个标准接口时,他都会担忧自己的利润、安全、资源、风险,乃至道德、法律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这几乎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也不是。我的观点还是要回到数字化的数据身上找突破点,即通过国家法令、技术层面、应用单位等多个渠道,规定数据的所有权应当回归用户,而不是归设计开发维护单位。这样,至少从道德和法律上赋予了用户的所有权和知情权。在此情况下,当用户需要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时,他便理直气壮地拥有了用户名、密码、密钥、路径、文件等一系列关口参数,这些用户在委托不同的开发商时,便有了真正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整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是重构ERP的时候了。大而全的ERP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要求,大而全的ERP系统已死。但是,企业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ERP的精神不死。

难道只留下了精神这样空虚的东西了么?大而全的ERP已死,有没有可能搞小而全的ERP呢?比如前面所说,把所有的ERP信息系统不断地剥离,一直剥离到只剩赤裸裸的数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能对这样的“无表之表”施加有限的“谓词演算”,使之产生“万表之表”,进而赋予每一张表上数据的意义,最终重又产生全新的、可在线需求制导的、能适应多个领域与业务的ERP信息系统中间件呢?这样说有点玄,似乎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是的,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因为它是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等同于数码0-1,它的指导意义也就十分巨大了,数字化如此,哲学也是如此。

ERP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打通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此基础了上,因为管控和合规的要求,ERP内嵌了很多控制点,用户可以基于需求启用。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看中的是ERP的集团管控能力,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可以统一汇总到统一平台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的透明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RP市场经过多轮洗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RP系统屈指可数,很多曾经知名的系统已经不知所终。

很高兴地向各位专家报告,我自己自1992年起,就开始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建立了基于F/S的全通用管理信息系统,2003年又升级为基于C/S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间件,还申请了软件著作权,2009年,把所做的工作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了管理信息本体三元组模型。直至今天,我的这个“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一直在有效地发挥稳定良好的作用,软件生命周期已经达到25年!在当今物联网条件下,中间件系统进一步向物联网延伸,成功实现异构信息系统间的无缝衔接和数据迁移。这一中间件,本身不超过20M,既可为不同异构信息系统提供“微服务”“小程序”,又可操纵多达40G以上的大型数据库,支持多用户并发操作。

只要ERP存在,二次开发就不可避免。为什么?

很多用户对于ERP是又喜又恼,毁誉不一。ERP难用,是常见的理由。之所以难用,一方面是ERP强化了管理,手工时代用户操作可以十分灵活,但上了ERP必须根据流程,稍有偏差就走不下去。从一定程度来说,这是ERP上线的目的之一。但另一方面,ERP的固化成了僵化,成为业务的阻碍。这就带来了一个庞大的业务机会,二次开发。通过CEMLI(客户化,功能增强,功能修改,本地化和接口)满足客户特定要求。

固化而不僵化,唯有将业务的定义置于灵活的需求制导引擎中,不仅开发阶段如此,维护阶段也是如此。用得好的,就保留、加强,用得不好的,就去除、完善。活人不教尿憋死,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吧。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因为多年的积累,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庞大,底层的代码和逻辑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软件版本的发布和功能的提升需要经过反复测试,一般是几年一个周期,从而导致功能提升缓慢。曾经有一个例子,因为一个采购系统的bug,联系厂商,最后要求打5个G的补丁,涉及采购、生产、财务多个模块,因为补丁套着补丁,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可见,系统底层有多复杂。所以,对于一些还在探索中的应用,如AI,流程自动化,可能不能指望ERP厂商立即投引入。这就是船大难掉头。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让用户简单,就必须让开发商复杂。开发商把各个可能的管理信息抽象了、剥离了,到现场实施,就不会“船大掉头难”啦。以我的经验看,系统程序20M,用户数据40G,2000倍之差呀,要把这2000倍的包袱死背在与程序相关的系统上,焉得不死?!

同时,因为厂商提供的是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通用产品,因此从开发成本和收益考虑,厂商不可避免的是开发一些涵盖基本功能的系统,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因此就出现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的情况。

太对了,事实正是如此。可是用户哪怕只用了其中一样武艺,他可是要精通的、高强的呀。中国的ERP不能就这么听之任之呀。

从用户角度来说,即使身处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业务实践也有区别,而这正是企业的价值所在。如果大家都是统一按ERP厂商推荐的最佳实践来做,就抹杀了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用户会要求基于自身实践来配置和定制系统。

比如,上海卷烟厂的业务流程完全不可能等同于杭州卷烟厂,否则干吗要分两个厂呢?所以个性化是永恒的,唯有做到了,才可以与用户共生共赢,否则就是共死共辱。

目前ERP的授权大多是基于用户数的。随着使用用户的增多,授权费用成为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在评估了用户在ERP中的工作和创造的价值,企业会考虑采用定制开发来节约成本。以采购申请为例,很多ERP系统都有这一功能,但真正使用这一功能的企业微乎其微。除了ERP的工作流设置繁琐之外,其性价比不高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仅仅为了提交一个申请或者审批一个申请,就要买一个授权,对企业而言,都不是有价值的投资。因此,很多企业考虑采用专门的BPM软件做这件事,并把审批准后的申请导入ERP系统来创建采购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我之前提到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可以做到不基于用户数授权,完全放开。

ERP另一点为人诟病的是操作极不友好。这个系统的设计基于流程,所有字段都要手工输入,从而用户操作效率低下。曾经有用户抱怨,为什么ERP输入不能像excel一样,我拖一下相近的数据可以自动输入,还要我重复输入50次?

和EXCEL这样的开发商比,可能不太现实,但是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提交后自动复制”这样的功能实现呢?而这样的功能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间件中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现场在线定义来完成。这个中间件曾经为外贸专业、电信专业和硬件专业的人员所用,他们均在 “开发商”不在现场的情况下,经过授权,自行完成了自己业务流程的开发,分别完成了进出口清关子系统、浙江(杭州)电话机务维护系统和职工考勤子系统等,并完美实现与原有的ERP系统的对接,需知,这几项案例不是由开发商完成的,而是经我们的授权,由企业没有软件经验的管理维护人员完成的!

随着IT技术发展,ERP和企业IT处于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用户需要越来越多,交付要求越来越快。而ERP的响应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既然二次开发不可避免,不如再次考虑ERP的作用,把一些核心的,稳定的功能沉淀在ERP平台上,而把敏捷的功能开放给第三方软件,让用户自主选择合适的功能,以标准通用的接口与ERP交互。这才是底盘的作用,毕竟底盘应该是对用户不可见,对企业不常更改的,是定海神针。

底盘在哪里?底盘应该在一个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间件上,异曲同工。

ERP的底盘作用是什么?

什么才是ERP的底盘作用呢?我们可以考虑做做减法,对于外部系统可以实现,操作更简便,用户更友好的功能,从ERP逐一剔除,我们再看一看,ERP还剩下什么。这些部分,就是ERP的精华所在,这就是我们的底盘。

做减法,不就是前面我提出的剥离么?试看看,剥离到赤裸之后,还剩什么呢?所剩的应该是大量抛弃的业务语词U、归始于空表的“无表之表”T,以及有限的谓词演算P,即我前面所及的管理信息本体中间件。其中的谓词演算,目前仅包括业务登录、表格设计(含输入输出)、录入查询、打印输出、收发数据,和计算校验组件模块,其中计算校验模块中的数据加工处理包括对应取数、代码获取、代码转译、插入记录、排序与分类求和、三维求和、拼表、删除记录等功能,这些组件模块和功能都可以动态组装和在线调用。各位想想看,把所有的业务都剥离干净,是不是只剩下对某若干张结构化数据库表的上述操作?专家会问,业务如何体现呢?在线二次定义啊!我们的实际经验是在线二次定义一项业务大约只需要1天的平均时间!而且这个二次定义过程是一个可以与用户愉快交换意见的、用户需求制导的、所见即所得的过程!

更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