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e领袖】第85期

欧喜投资有限公司IT总监姚凯:智能制造准备阶段的五个问题

作者:ENI
摘要: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如何做好智能制造规划,基于企业本身的期望还是跟风而上?自己开发还是寻觅合作伙伴?看姚总五问,是不是您曾遇到或者当前遇到的困惑呢?
欧喜投资有限公司IT总监姚凯:智能制造准备阶段的五个问题

欧喜投资有限公司IT总监姚凯

印度的工厂想在智能制造方面做一些投资,介于我有这方面经验,让我做个规划。这几天在整理思路时,我发现一些问题是相通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企业的期望决定智能制造实施方案

企业在做智能制造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公司的期望。尽管大家都叫智能制造,但不同期望的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目前市场对智能制造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差异,同时智能制造项目跨度也比较长,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切入,切实解决问题,带来价值,就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有以下几种:

1,不清楚,大家都在谈,政府有扶持

盲目跟风,我认为这是最不负责任的答案。如果是基于这类原因在做智能制造,我认为企业应该尽快落实期望达到什么目标,也可以和公司一起确定对标企业,参考对标企业的做法,确定本公司的目标。

2,降本增效

收益是企业能否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降本增效则是企业提高收益的途径。这就需要分析成本构成,例如:原料,直接人工和管理费用。前两者与生产直接相关,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原料的使用率,减少残次品;提高人工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切换;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减少停机。在这方面有不少工具可以借鉴,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3,生产可视

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智能制造,做到生产过程可视化,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因此需要识别关键生产节点,抓住问题的牛鼻子。

4,满足合规

对于一些有特定监管要求的行业,追溯是常见的。这就需要关注所有的原料投入点和关键加工过程。

对于不同的考虑,智能制造的方案也会大相径庭。

明确企业三到五年的规划

公司会不会有新工艺,新设备的规划。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成本,时间和交付进行平衡。如果公司计划有新工艺,新设备,项目必然要保留足够的弹性。与之相对应,基于现有的设备工艺,一方面明确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固定系统结构,使得系统的风险更为可控。

公司人员的稳定性决定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智能制造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具体的人员。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人员不稳定,每个新来的人都需要了解现在的需求,也会带来新想法,调整原来的需求。尽管有变更管理,

但相比而言,项目团队要消耗大量精力在来来回回的讨论和返工上,做大量的无用工作。与此同时,上线后的人员稳定性也不容小觑。公司必然对上岗员工进行系统方面的培训,但新人总会有学习过程,同时随着人员流失,不可避免会带来知识的缺失,对于系统的成功使用带来负面影响。

选择恰当的供应商

智能制造项目是高度定制化的项目,供应商的配合必不可少。选择有行业经验的供应商可以和公司在业务层面进行有效沟通,缩短学习时间。无论是大型供应商还是小型供应商,各有优缺点。

对于小型供应商而言,优点是决策时间短,响应及时,有成本优势,但缺点是人员相对资质比较弱,系统平台架构可能会有缺陷。而大公司的技术平台有成功的实施案例和较长使用时间,相对比较成熟,但缺点是也很突出。对于大公司而言,售前是一个团队,实施则是另一个团队。实施团队的考核目标就是在合同范围内保证利润。因此,往往会出现一有调整就要谈变更,谈收费。同时,大型机构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导致客户的投诉无法实现一个人拍板的情况。但对于智能制造项目而言,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双方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不一致,即使签字确认的用户需求也会存在误解。很多问题公司认为是基本的信息和行业惯例,在需求中没有列明,顾问缺少相关背景,做出了产品用户才发现问题,导致双方扯皮。同样,对于公司而言,需求究竟要谈到什么程度才算清楚,也缺乏客观标准。这就是一个"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客户说的是要一个"黄色的甜的小的圆形水果",需求明确吗?他想要一个橙子,但也可能拿到一个芒果。这是谁的问题呢?在智能制造项目中,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原型迭代开发,保留足够弹性,不要什么事都谈变更。在技术合适的前提下,建议公司选择与自己的体量和管理风格相匹配的公司。

公司的IT团队或供应商团队是否能力进行后续维护

智能制造上线后,日常维护工作移交给公司内部IT团队或外包供应商团队。很多时候,公司生产是7X24的,这对传统的提供5X8支持的IT团队带来极大挑战。对于晚上10点系统出问题,IT部门应该配备什么样的资源来提供一线支持,一线支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升级到二线?如何激励一线支持的IT人员?都是现实的问题。如果一个IT工程师一个月半夜要到公司4次以上,可以预计他在这个岗位不会干太久的。

另一个问题是生产的调整可能很快,比如网带拉到一个机台就是一个新工艺。与此对应,IT系统的调整就没有这么快了。如果自身缺乏足够能力,单纯依靠供应商确认需求、报价、签订合同、实施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可能就要花一两个月,这就严重落后于生产。在这段时间内,智能制造平台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公司培养自身IT能力,对于简单变更,由内部团队实施。或者和某一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约定人天单价并要求供应商保证资源投入,一有需求就联系供应商,缩短前期时间。因此,为保证知识传承,在实施阶段就要求内部IT或外包供应商资源到位,深度参与项目。

智能制造任重道远,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的过程。为了少走一点弯路,前期一定要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尽量把问题想在前面,这样后期才会平顺。

当然,在规划阶段还有其他的问题,在后续再做分享。

更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