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4.0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业”制宜
近年来,业内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概念,频频引起热议,似乎前途已经一片光明,铆足劲儿往前冲就可以了。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效果究竟如何?工业4.0是否真的已经触手可及?数字化转型又是否真正在企业落地?企业究竟该怎么走?身为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又该如何迎风掌舵?带着这些问题,ENI记者采访了业内具有十五多年从业经验的“老干部”——万家乐CIO董辉,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于业内概念频出、热议不断的现象,董辉首先表示,存在即是合理。因为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行业前景分析抑或是企业战略规划,都需要宏观意义上的把控和谋划,类似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业4.0等概念,均是为了实现未来的长治久安而提出的,或许对于当下部分企业来讲,不是特别接地气,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该如何界定行业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制造业又是否真的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董辉认为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要视不同行业的特性而因时制宜。他表示中国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基本在1.5到2.5之间,首先发展较为突出的是航天航空业,因为基于行业的特殊性,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发展相对较快。其次是汽车装配行业,汽车对自动化要求较高,所以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得相对快一些,但是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更多是标准化制造,满足汽车及相关配饰批量化生产的需要。
然后是家电行业,最后才是电子电器等行业。但这其中有几个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例如食品、医药等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会比较高;而服装和家私的定制化程度会比较高。除此之外,有部分企业布局较早,拥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设备,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达到了2.5到3.0之间。
今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表示德国工业已经趋于3.5的水平,还没有实现100%的工业4.0。董辉提到今年四月份去参观一家德国工厂时,发现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在最后一个包装环节,却依旧是人工操作。当时感到很诧异,了解之后才知道是因为投入和产出的效益不成正比,所以在最后的包装环节沿用了人工。据此,董辉表示,工业4.0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讲,没有一家可以完全达到标准,这是中国企业不能否认的事实和现状。
-
量入为出的中小企业式工业4.0:成本!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逐渐成为市场趋势,对于制造企业来讲明显增加了制造难度。工业4.0、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良方。但同样的,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由于成本、时间、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在智能制造项目上的投入无法达到年度销售额的1%。董辉则表示,家电行业的智能项目投入基本是年度销售额的1%,快消行业大概在3%。
所以,中小企业要发展工业4.0,必须找好切入点,量入为出。董辉表示,“在整个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从采购部门,到生产部门、生产车间、制造部门.......到最后的成品。切入点和回报点最快是在总装和包装线方面。因为有些公司在包装线方面的人员是最多的,设备需要采集的数据也是最少的。这时企业上线了一套MES系统,可能并不需要开发MES系统的全部功能,企业就可以实现短、平、快的投资回报,清楚了解订单数量、出货额、数据采集,与ERP、SCM、CRM等系统的对接数据情况。
在实操过程中,中小企业很难拿出一百万投资在某个系统上面,MES、WMS等软件系统和实施方面的投资仅仅只是智能制造中一部分成本。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实施智能制造,最大的投资成本是在哪些方面呢?董辉认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现场的生产设备上,例如移动端的PDA、包装线上的RFID条码、蓝牙打印机、ESOP、AGV、RGV、中控室,立体仓库等硬件投入,这部分成本在智能制造总投入中至少占比70%以上。
除此之外,就是设备改造。目前很多工厂设备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十多年前的自动化设备,另一部分是新设备。但十多年前的设备是没有数据接口或网络接口的,随着信息化发展,当企业需要采集这部分设备的数据时,就需要去改造这部分设备,这又是一大笔成本投入。
最后,企业要做智能制造,首先就要做现场管理、精益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基于这部分建设而产生的人员培训、生产体系打造的费用,也是企业前期需要付出的成本。董辉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例,在当地省政府的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内也有很多软件公司在提供智能制造服务时,一套售价三四十万的MES系统,往往会附赠四到五万块钱的国产移动端设备, 那么中小企业就可以以总装/包装线来切入,因为三四十万的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基本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可以用来试错。当企业从总装线包装线上,感受到透明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带来的效果或回报之后,自然会慢慢加大投入。
所以,中小企业在推进工业4.0时,一定要清楚这一点,量入为出,不要盲目跟风,从实际需求着手,逐步完善。
-
中国工业4.0本质是提质增效
无论是德国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代表的都是一种趋势和未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也是不可否认的,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种变化。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真正的智能化,不是上线一套昂贵的系统或选择库卡、ABB的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的。董辉认为,中国目前智能制造其实还是停留在提质增效的阶段,距离实现真正的智能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所谓的中国制造其实是一个长远的愿景,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个方法论,就是先将底部数据透明化,将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工序、工艺等全部透明化,为什么要透明化呢?因为只有透明化之后,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万家乐为例,通过大数据,将原本某一个工序上的不良率从6%降到了3%,满足了整个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视化的管理,同时实现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