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案例库 > 正文
一汽数智化标杆:繁荣工厂建设的那些事儿
来源:汽车智能制造技术  作者: 末墒 2024-06-14 16:50:21
繁荣工厂位于长春汽车产业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75.5万平米,建筑面积43.5万平米,包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五大生产车间,规划年产整车20万辆。项目总投资78亿人民币,预计每年创造400亿产值,直接带动就业超过3000人,进一步助力红旗品牌迈向100万辆目标,同时对中国自主高端品牌的发展影响深远。

为践行一汽集团“831”战略目标和“3341”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加快红旗产能扩充的步伐,助力中国一汽红旗品牌的振兴,策划实施了繁荣工厂建设项目。

繁荣工厂位于长春汽车产业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75.5万平米,建筑面积43.5万平米,包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五大生产车间,规划年产整车20万辆。项目总投资78亿人民币,预计每年创造400亿产值,直接带动就业超过3000人,进一步助力红旗品牌迈向100万辆目标,同时对中国自主高端品牌的发展影响深远。

繁荣秉承“新高尚、新精致、新情怀”的设计理念,遵循“精益生产”和“质量至上”的原则,采用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建设“灯塔工厂”为目标,着力打造“自动化、柔性化、高质化、绿色化、数智化的标杆工厂典范。自动化方面,整车焊点100%自动焊接,内外表面全自动喷涂,轮胎、座椅等零件实现全自动装配,自动化水平行业一流。柔性化方面,通过自适应生产链等国际领先技术,实现从A级车到C+级车的全柔性不限车型生产。高质化方面,通过装备能力提升及质量预测、监控、追溯系统应用,打造能够生产质量一流产品的高品质工厂。绿色化方面,集成光伏发电、梯次电池、余热回收等一大批绿色低碳技术,实现工厂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碳,力争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智能化方面,应用最先进的国内自研系统,接入52万个数据采集点,关键设备100%联网,整车全特征数据100%获取,单车数据量高达270MB,支撑制造全过程智能感知、透明可视。

总体架构

PMC目视化模块

提供对车间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者可第一时间掌握生产现场情况,以便快速响应和决策。

监控画面分为工厂级、车间级、产线级、工位级、设备级等不同级别。

监控内容包括生产信息、设备状态、报警信息等。

Andon模块

ANDON系统

焊装车间共配置16个2m*1m双面LED显示屏,屏幕配备OPS控制器,具备RJ45以太网接口,用于与中控现场的网络机柜连接。

ANDON作业流程

ANDON的作业流程是,由现场作业人员发起,要求相关的责任人员到达现场来协助解决问题。

设备管理模块:包含状态监控、工艺参数集控、产品型号管理、工艺路线、制造BOM、数据采集配置、质量范围配置、作业指导书、设备程序号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统计。

设备管理模块:包含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接收、生产计划执行、生产计划导入、生产计划归档和查询、计划解析、焊装绩效数据、班次管理、生产日历管理。

报表管理模块:根据生产数据生成不同种类业务报表,报表数据导出到 Excel 文件,要求可以直接使用。

系统配备报表种类如下:生产统计类报表、质量分析类报表、设备运行类报表、质量追溯类报表、焊装过程分析类报表。

能源管理模块:

能源采集

系统从能源数据采集服务器进行集成获取车间水、气用量及车间不含设备用电的电耗量;设备用电直接从线体网络柜采集设备耗电量数据。

图片

系统自动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建立能源基准,分析水电气量单件、每月耗量规律,整理后进行展示。

系统将能源采集数据上传至MOM,供MOM进行其他业务处理。

图片

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可实现感应控制、分区控制,计划控制。

感应控制:安装照度传感器,根据室外光源照度自动调节和开启照明亮度

分区控制:通过控制该区域内各个照明回路接入控制系统,在各个入口放置控制面板或分区内照明设备开关量,来实现多点控制和集中控制控制。

开发控制界面,例如,画面中提供照明明暗调节滑块,上滑打开部分照明开关,下滑关闭部分照明开关。

计划控制:中控系统输出工厂工作时间表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做时间参考,非工作时间关闭工厂照明,实现工厂照明计划控制。

AVI车身追踪模块

包含识别与跟踪、车辆位置总览、在PMC目视化管理模块进行显示、安全门、数据采集、在制品数量跟踪统计、工位状态及运行节拍采集、停机数据采集、故障数据采集、质量数据采集、过站数据采集、队列校验

3D数字化工厂

对车间整体和各类设备建立3D数字化模型,支持VR游览。设备类型包含输送设备、机器人设备、拧紧设备、涂胶设备、电检设备等。

基于先进的3D图形引擎(如WebGL技术),使用户可更关注于业务逻辑功能,不必将精力投入复杂的3D渲染和数学等非业务核心的技术细节,就可以快速搭建炫酷的3D模型。

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按技术专业车间分类如下:

冲压车间

全球首个应用微正压技术的极致洁净冲压车间

全球首次对冲压车间实行微正压设计,将整个生产区域封闭,同时加大空调送风量,使生产区域一直保持微正压状态,避免外界空气进入洁净区,打造极致洁净的冲压车间。经过实测,微正压区域5μm以上颗粒数量降低73%以上,基本消除因空气质量造成的冲压件表面脏点。

国际首创首用,双飞翼式全自动天车换模技术方案

冲压车间国际首创双天车飞翼式换模方案,冲压线根据工作台单双数分别双向开到相临跨区,两台天车同时换模。同时,国际首次应用全自动天车换模,换模全过程由WMS系统自主控制,无人员干预,换模效率共可提高50%。方案应用后冲压生产批次可一倍以上,单车型节省工位器具约385万,节省物流仓储面积约1839平米,节省厂房投资约640万元。

图片

双飞翼式全自动天车换模方案图

图片

全自动模具吊具天车

打破传统,国际上首次建立模具预批量调试中心

采用“二拖六”的技术方案,由二台与冲压线首台压机完全一样的调试压机和六台研配压机构成,八台压机全部采用电动工作台,工作台可以任意互换,共享调试压机出件,研配压机辅助,实现模具预批量调试。新车型模具提前45天返厂,消除传统模式下模具返厂后的精度恢复过程,整体降低模具调试周期15天以上,单车型可降低生准成本约600万元以上。

全球首创首用,自主开发冲压件在线激光打码技术及装备

全自主设计相关结构,独立开发激光打刻系统,并在现有高速冲压线上进行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冲压件金属表面上的激光在线二维码打刻。打刻时间小于800ms,同时可同步进行扫码确认,满足冲压线15SPM节拍要求,在全球汽车主机厂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此技术可实现冲压单件的质量精准追溯,每年可降低冲压件追溯成本约200万元。

图片

冲压件在线激光打码装备

图片

红旗冲压件打码实物

焊装车间

站位国际前沿,自主开发激光螺旋点焊技术及装备

全自主开发激光螺旋点焊技术,具有可非接触、高可达性、单面焊接等优势,能够替代空腔区域弧焊、取消部分异形焊钳,同时焊接效率提升400%。此技术可减少门洞搭接边长度,实现单车减重2.12kg,单车降低成本约23.2元。

图片

激光螺旋点焊设备

国际独创独有,“自适应生产链”理念实施

国际首次实现焊装不限车型数量导入,通过AGV 与立体库相结合形式,打破传统生产线仅通过3-5个车型瓶颈。通过线侧大型立体库运用,结合创新柔性切换对接装置,实现不限车型数混流生产。

实现不停产改造,预批量技术实现总成精度线外育成,AGV及小车实现线内外工装便捷导入与切换,无需刚性停产时间,提高人员、设备利用率,节省安装时间至少15个停产日,降低停产损失约2000万元。

图片

自适应生产线方案图

图片

柔性切换对接装置方案

涂装车间

填补国际技术空白,车身无遮蔽彩色智能精密喷涂技术

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运用全球首创的可控喷出量和喷出频率的精密喷头,实现在任意车型、任意部位、任意曲面的无遮蔽彩色喷涂,远超杜尔、ABB等竞争对手(仅能平面喷涂、且与水平夹角不超过15度),处于国际领先位置。有效控制油漆和涂料喷涂损耗,涂料利用率达到98%以上,VOC排放量仅在18g/m2左右。

图片

无遮蔽彩色喷涂技术实车展示

国内独一无二,自主开发底盘内腔自动喷蜡工艺技术

工艺、室体设计等均为全自主开发,可将底盘横梁、纵梁、门槛防腐年限从10年提升到12年。相比一汽大众底盘灌蜡线,优化方案共节约2600万。所用材料绿色环保,固体份高达95%(老涂装蜡溶剂含量50%)。喷蜡技术可控制喷蜡量,相比一汽大众灌蜡工艺,单车所用蜡从1.9kg降至0.5kg,单车材料成本节约40元。

图片

底盘内腔自动喷蜡设备

总装车间

行业首创、国际领先,总装柔性底盘自适应合装技术

自主开发底盘夹具自适应调整技术,将高精度定位单元、机器人自动切换系统、AGV输送系统有机结合,通过库区智能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多车型自适应调整,可实现不限制车型共线生产,相比传统托盘立体库方式,投资降50%,占地面积降70%,设备精度可达到±1mm。

图片

底盘自适应合装设备

国际首创首用,自主开发多分度圆全自动轮胎装配系统

能够自动实现工件的识别、定位、抓取、拧紧、检验,并根据不同车型分度圆自动切换拧紧策略(套筒切换和拧紧参数),实现了整车轮胎产品柔性装配。一次性节约单套分度盘设备投资400万,降低后续单车型分度盘改造投资50万元/车型。

图片

多分度圆自动切换系统

实施效果及效益分析

通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实现运营成本降低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升28%。

产品数字化设计:整体仿真计算效率提升49%,平均精度达到88%。整车安全系统集成关键指标虚拟精度超80%。

工艺数字化设计:工艺评审流转效率提升约25%;数字化工艺平台建设后工艺文件编制效率提升约75%,文件一致性提升至100%,材料消耗定额准确率提升至100%。

高级生产计划排程:由人工排产平均耗时120分钟变为10分钟左右,且系统上线后,车间的生产计划可以根据现场生产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支持车间多产线生产。

生产作业优化:涂装作业通过APC智能控制,可降低5%空调运行能耗成本;可有效地将工艺空调送风口空气温湿度的波动范围降低30%到50%,从而提高喷漆质量和均一性。

智能化仓储物流:各系统之间共享数据的可行性。

质量追溯与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检测分析控制,通过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检测设备集成,实现质量检测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点焊质量分析效率提升100%、质量管控综合成本降低5%、白车身质量稳定性提升10%。

备预测性维护:实现全厂所有计量设备、仪表的统一编码、建账和科学管理;实现全厂能源介质的应用数据实时监控;实现全厂能源数据的历史查询、统计、分析和输出;实现全厂所有计量仪表的实时报警、到期检定报警;实现对能源数据的有效管控和分析;实现全厂重点用能设备的效率统计和分析,降低3%以上综合能耗。

精准能源管理:涂装作业通过APC智能控制,可降低5%空调运行能耗成本;可有效地将工艺空调送风口空气温湿度的波动范围降低30%到50%,从而提高喷漆质量和均一性。

精准营销与定制化生产:实现经销商客户选择待选装配置,实现柔性生产。

供应链协同: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的向主机厂供货,降低了库存积压、呆料、滞料问题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的结算问题。

数字孪生工厂新模式:通过在中控平台建立三维数字孪生环境,从全局/产线/细节角度以直观的方式,了解车间生产状况,实时进行可视化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通过一车一档,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车,提供三维数据化的整车生产过程记录,并支持生产过程回放追溯,有利于产品质量优化管理。

下一步智能化改造的计划和思路

后续将继续结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制定提升方案,聚焦智能工艺、智能装备、智能生产三大方面,打造“典型场景”,进行全集团示范推广;联合行业资源,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持续提高各工厂智能制造等级;用两到三年时间,运用集团“1164”数智化转型战法,全速推进各业务领域数智化转型,打造“产品和服务、经营和管理的数字孪生体”,不断建设“数字一汽”和“智能工厂”。

应尽快建立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与时俱进吸收企业最佳实践,由标准引领,相信智能制造能更快、更好的在行业落地生根,不断升级发展。

应广泛开展智能制造水平摸底,以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面向全行业进行智能制造水平自诊断,以数据支撑我国汽车制造业智能制造能力提升情况。

应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帮助企业建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组,培养企业内部评估人才,以评促建,帮助制造企业识别短板、持续改进。

应强化平台与合作机制建设,能够广泛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以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协同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并形成解决方案,打造符合我国的智能制造融合发展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刘婧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